寫在桃樂絲藝術探索工作坊之後─讓我們連結彼此吧!

雲林豐安國小 林宛萱教師

2019/07/10

「這個基金會辦的活動都很有質感喔!」一開始是朋友這樣跟我分享,於是我興沖沖地申請了蒲公英計畫,自此,豐安和立賢基金會有了這段緣分。

  為期一年的蒲公英計畫堂堂精彩,每回的課程不只小孩喜歡,連老師都十分期待。於是和專案人員大Q深談,除了讓孩子對不同領域的課程多元探索,我們還希望聚焦某個主題的計畫能長期進駐。

    終於在因緣俱足下,後來的我們有了第二次的合作──「桃樂絲藝術工作坊」。取的是故事的精神──不斷地向外所求,最後發現那些我們所企求的一切皆在身邊。

    立賢基金會十分用心,在課程開跑前就已經先行到校場勘,並和老師進行課程討論,看到外部人員都如此積極,叫校內教師怎能不備受感動。而在往後,和立賢基金會這一段長達近一學期的緣分中,每一次課前課後都能和大Q、Eva有滿滿的分享交流,這些點滴都帶給彼此深刻的感受。

    確立工作坊的創作媒材為瓶蓋後,整間學校開始動起來,雖然參與課程計畫的學生是六年級,但在蒐集瓶蓋期間,學弟妹們、教職員都不遺餘力,甚至紛紛向周遭的親朋好友募集,於是爾後的這些創作素材真的可說是集結眾人之力,連調至他校的老師也都熱心幫忙。因此如今回頭再看牆面上的作品,似乎都可以感受到那顆顆瓶蓋,蘊藏著滿溢的關愛和祝福。

20190507_190710_0025

    工作坊大致分成幾個階段,從自我認識到對周遭的覺察;從感官的開啟、探索到與素材的共感;從構思創作到發表分享。

   在引導階段中,「矇演毛毛蟲」為大家帶來深刻的印象,一場遊戲讓孩子覺察自己的性格,並觀察到不曾認識的同學。比如,視覺型的孩子閉上眼睛便十分沒安全感,甚至心裡有所預期而提早恐慌;另外,部分內斂的孩子因恐懼或許很想緊抓前面的人,卻又擔心為他人帶來負擔,所以深深壓抑自己的感受;相對來說,不少毫無畏懼的孩子對於這場遊戲躍躍欲試,喜悅之情溢於言表

418 第二次工作坊_190710_0052

    整個創作期間,其實有很多預期外的收穫。起初、在那瓶蓋日益增多的蜜月期後,清洗及分類其實是個十分耗時的大工程,然而我也因此意外地和孩子有了更深入彼此的機會。學校的生活一直都很緊湊,不只老師,甚至連孩子,大家都有滿滿的日程,每天大家都處在零碎日常的進行式中,卻不一定有適當的氣氛可以說心裡話;但藉著這項任務,午休時伴著孩子點播的歌曲,大家一邊整理瓶蓋,一邊聊聊天,讓老師有更多機會瞭解孩子的不同面向。

    由於創作後期需要運用布料,「修剪布料」這件事也觸發了意外的美好。孩子把布帶回家剪,開啟了與家人的另一道聯結,因為剪布,大夥放下手機,兄弟姐妹一起幫忙;另外,不管家長是主動協助孩子,還是被孩子請求,能讓家人之間多了一種互動方式,我也覺得好驚喜。

    孩子對於工作坊的投注,從假日主動到校製作,繼而整理牆面、補土,不用教師耳提面命再三,這種自發性的體驗與學習不就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最深的渴望嗎?後來,在工作坊期間內孩子為自己、家人、土地寫下的詩句,除了是內心的真誠,更成為彼此的集體記憶。

    工作坊最後具象的成品是整個瓶蓋牆面,以及上頭一個個的大圓──每個獨特的生命故事。瓶蓋的排列及顏色蘊含了孩子許多深刻的感受與想法;瓶蓋上、瓶蓋間還蘊藏了孩子的詩句;而在詩句上毛線的纏繞又是對他人的共感。然而,比起具體的物體,後來,在畢業典禮的系列活動中,我們更發現這段時光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共同語言,我們也相信牽起彼此的這條線,會一直都在。

20190507_190710_0113

20190507_190710_0113